中新网西宁11月29日电 (李隽)29日,记者从青海省发改委获悉,该省全方位拓展合作交流新空间,实施外贸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工程,加强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政策规则标准联通,通过推动产业链高效融入全国市场,推动创新链有效融入全国网络等措施,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。
资料图为2021年12月开行的西宁至越南的货运班列。青海省商务厅供图
“我们不断提升开放发展水平,积极参与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和西部陆海新通道,高效运行西宁综合保税区和西宁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。支持格尔木建设国际陆港,加快推进西宁、格尔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及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。推进省市区间合作协议事项落地。”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密森说。
据悉,青海省积极参与国际循环,促进内需和外需、进口和出口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。全方位拓展合作交流新空间,发挥对外经贸合作平台作用,拓展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、日韩、欧盟等投资贸易合作,积极开拓拉美、非洲等地区市场。持续提升青洽会、环湖赛、“一带一路”清洁能源发展论坛、国际生态博览会等展会赛事影响力。
青海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扬介绍,该省将实施外贸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工程,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,建设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。加强出口商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,打造特色轻工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。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、创业投资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生产基地。加大境外投资备案登记管理服务与指导,支持有意愿、有实力的省内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“同时,加强与相关国家政策规则标准联通。落实统一内外销市场准入政策,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,推动‘同线同标同质’发展,完善商品进出口管理和外贸促进政策体系,促进内外市场顺畅对接。”杨扬说。
此外,青海依托高原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。重点优化升级优势产业全产业链,促进上下游、产供销有效衔接,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,锻造更多高品质的“青字号”产品,提升面向全国市场的供给适配性。同时加强跨省域科技资源对接,推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,构建更加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,推动更加顺畅的要素配置,全方位、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。(完)
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,引发广泛关注和期待,变“城中村”为“城中景”的呼声渐起。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,也是民心工程。通过因村施策、多措并举打造“城中景”,是这一波城中村改造的应有之义,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。
一是变城中村为特色文化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改造首先应考虑文化的保护、传承、发掘与活化利用。城中村是城市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,也是城市空间肌理特色化和走出“千城一面”窘境的宝贵资源。每个城中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脉和非遗民俗传承,这是构成村民社会网络的重要纽带以及地方原真性认同的重要基础。应在改造前深入研究梳理村史村志及相关资料,详细了解其历史底蕴,同时通过实地勘察和调研摸底城中村的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。在此基础上,加强与村民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之间的沟通,力争构建起一个多层次、可体验、可互动的文化和民俗传承载体,将文脉有机植入新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当中,进而实现与城市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。
二是变城中村为和谐社区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是城乡混合的社会共同体,其常住人口组成既有原村集体居民,也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,社会构成较为复杂,治理体系也体现出城乡交叠的特征。城中村改造有政府、开发商、投资者等多主体参与,同时也常常会触及村民和外来人员的利益。因此,有必要搭建基层党政、社会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平台,充分调动村两委、妇代会、两新组织、外来务工者、新市民代表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的参与积极性,推动形成改造后可持续运营的治理机制,切实提升新社区的治理效能,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。
三是变城中村为社会秩序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位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,但在社会治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,常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。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,合理布局公共空间、公共设施和商业配套,例如幼托、中小学、医院、垃圾分类等民生设施以及商超、餐饮等商业设施,形成功能区布局合理、环境整洁、运转有序的品质社区,不断提升综合治理水平,实现城中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。
四是变城中村为经济活力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改造还必须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。伴随城中村改造,原有的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应有计划地同步推进。同时,改建或新建双创空间和各类文创产业基地,往往成为城中村发展特色产业、扩大就业和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,有助于让改造后的新社区成为吸引创新、创业和创意人才的新磁场。此外,还要积极发掘并激活城中村特有的文旅资源,例如营造网红打卡点、发展旅游业等,这也是带动就业和消费的重要途径。
五是变城中村为绿色发展的“城中景”。当前,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,城中村改造也不例外。应依托城中村既有的环境布局,加大街巷绿植、街心花园、口袋公园等的建设力度,大力发展绿色建筑。同时,在见绿、增绿方面,还应下足微更新、微改造和城市针灸等绣花功夫,设计和营造具有乡村风格的城中村绿色景观,让城中村成为可驻足怡情和陶冶情操的新社区,成为城市优美怡人、绿色盎然的会客厅。
总之,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,也是城市稳增长、扩内需和促转型的重要举措。此轮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既有“旧改”和城市更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升华。要实现从“城中村”到“城中景”的蝶变,需开展多指标维度的规划和建设,真正把城中村改造为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新社区,并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更好的示范借鉴。
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、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彦平) 【编辑:房家梁】